什么是登革热?

刘厉严_辽宁省金秋医院

刘厉严副主任医师

辽宁省金秋医院
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,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

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~14天,一般为5~8天。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头痛、皮疹和全身肌肉、骨骼和关节疼痛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、肝肿大和脾肿大等症状。其中,发热持续2~7天,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,头痛和肌肉、关节疼痛剧烈,严重时可影响日常活动。登革热的皮疹分布于全身,以胸、腹、背及四肢关节屈侧皮肤较多,部分患者会出现瘙痒症状。病程第3-6天会出现皮疹,并在第2-4天达到高峰,通常持续5-7天后消退。

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多数人在经过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后,病情可逐渐恢复。然而,对于一些患者,特别是老年人、儿童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,登革热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,如严重出血、肾功能衰竭、呼吸衰竭、肝功能衰竭等,从而危及生命。因此,及时发现和治疗登革热是非常重要的。

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伊蚊叮咬。因此,人们应尽量减少在登革热流行地区的户外活动,必要时穿长袖衣服和长裤,使用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液,确保房间的纱窗和蚊帐完好,避免在蚊子活动的高峰时段开窗等。

扩展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