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病,主要通过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和性传播,其症状有转氨酶升高、黄疸、乏力、腹腔积液、上消化道出血等。
丙肝,全称丙型病毒性肝炎,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病毒性肝炎。感染丙肝病毒后,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,叫急性丙肝,超过6个月的,叫慢性丙肝。
丙肝患者早期可无任何自觉症状,随着病情进展,可出现黄疸、乏力等症状,还可出现腹胀、恶心、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。如果病情持续恶化,丙肝可能会从肝炎期,进入肝硬化,甚至是肝癌阶段。
1、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,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,ALT升高为主,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,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。急性期有的患者可以出现乏力纳差、小便量少且黄,有的也可以出现巩膜黄染。一般情况,急性丙肝病毒感染不会引起肝功能衰竭。如果没有给予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,85%的丙肝感染者会进展成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。
2、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
慢性丙肝患者大多数没有任何自觉的临床不适。有的也可以引起轻微的临床症状,一般常见的临床症状有:乏力纳差,腹部隐痛,腹胀,消化不良等等。抽血化验转氨酶可以有轻度的增高,丙肝抗体检测呈现阳性。临床上大约有1/3的慢性丙肝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,丙肝抗体和HCVRNA持续阳性,肝穿刺后活检可以有慢性肝炎表现,病情持续进展有的可出现肝硬化。
3、丙型肝炎如果合并肝硬化。 感染丙肝后,如果病情持续进展,临床上有10%到20%的患者可以发展为肝硬化,甚至也可以会发生肝细胞癌(HCC),从而导致死亡。出现肝硬化,可以出现黄疸,肝性脑病,消化道出血,腹腔积液,脾功能亢进等。其生存率一般不高。